



做品牌就是和消費者做CP
—
品牌的本質就是產品及其消費者組成的共同體。做品牌就是要讓產品和消費者進行配對,將產品與消費者相契合(Product/Consumer Fit),就是在產品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套連接系統。
共創:從consumer到co-create第一個是共創
真正的品牌運營不是讓用戶知道就完事了,而是用戶參與和共創,跟你發生關系,才能把產品變成真正的品牌。
1、用戶參與產品研發用戶共創,不只是傳播推廣階段的事,而是從產品研發和設計就開始了。2010年4月6日小米公司成立,同年8月MIUI系統第一版內測,小米工程師一個一個聯系刷機愛好者和發燒友,終于找到了100人成為MIUI的首批內測用戶。是他們見證了MIUI的從無到有,小米的從小到大。
品牌,其實就是一個養成游戲。
寄生:從product到parasite
真正的品牌打造不是誕生于貨架,而是寄生于用戶生活和社會文化之中。否則這個品牌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品牌不是從生產線上出生,而是從消費者心里出生。
好的產品設計要抓:痛點、剛需、高頻次。
對于今天的品牌和營銷,可以說沒有對文化的深刻洞見,就談不上對內容的有效運營。
做營銷,不能只盯著自己的產品和對手,更應關心用戶行為和需求背后的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畢竟,文化才是一切現象背后的決定因素。不關注用戶生活場景,不洞察社會文化心理,就不可能打造出好的產品和品牌。偉大的品牌一定是根植于生活,來源于社會文化之中。做品牌就是要和消費者做CP。要讓consumer消費者和product產品一起co-creat共創,parasite寄生。

品牌需要清楚“階段”正確的事。
—
1964年創業的耐克運動鞋創辦人,最早僅僅是在美國販售日本進口的Tiger運動鞋,而知名的第一代NIKE阿甘鞋在當時其實也可以看做是效仿OnizukaTiger的山寨貨;1971年開業的星巴克,最早也僅僅是街頭的一家咖啡店而已,并沒有什么第三空間宏偉理想,而如今的發展已經加上了網上的第四空間;1974年成立的戴森,其實最早也僅僅是創始人戴森用來賣些小發明機器而已;但它們今天都成長為了不起的品牌,應用了五光十色的品牌營銷手法。
每個企業的品牌建設都能同樣劃分為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維護期,每個階段的具體目標和訴求都不相同。
初創期的品牌主要解決的是消費者認知和信任問題,構建企業自身的戰略源點;成長期的品牌需要快速擴張建立市場優勢,解決企業的成長空間問題;成熟期品牌已經達到行業領先地位,需要進行防御性的營銷維護;而維護期的品牌則地位穩固同時天花板可見,需要開拓新的戰略機會進行品牌升級。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不同階段所定義的品牌營銷內涵不同,運用的營銷方法也不同?;氐阶铋_始的問題,企業的成功一定需要靠品牌嗎?事實上要看你如何定義成功和定義品牌營銷,但一個企業如果要“成長”而不只是“增長”,品牌建設所帶來的長期價值是繞不過去的一環,任何一個偉大的公司,都擁有偉大的品牌。
必須先具備品牌思維。
—
品牌思維其實是定義企業的頂層設計,決定了企業本身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所有一切的業務、產品、廣告、傳播、渠道都是通過品牌識別戰略來決定,每一位CEO都應該先是一名品牌經理。拿宜家來舉例,宜家這個品牌的愿景是“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好的日常家居生活”,那么它的商業理念就是“以低價來為大多數消費者,提供具有良好設計與功能的多樣性家居產品”,因此它的所有產品研發、產業供應鏈、市場營銷、傳播策略都會圍繞品牌商業模型進行延展。品牌前置的做法并沒有在過去許多企業中出現,過去企業往往是發現了機會點,構建了商業模型后,品牌僅作為營銷策略的一個組成要素。而這類品牌的打造很容易變得空心化,變得看上去有品牌力,實際卻弱不禁風,眾多淘品牌的沒落就是最佳例證。
如果把企業的自我定義拆解為理念層、價值層、產品層三個維度的話,是否具有品牌思維,就在于是否在理念層上進行了清晰的思考定義,企業的其他一系列動作,都是通過品牌愿景、品牌定位、品牌主張承諾而決定。
也正因為品牌是一種頂層戰略設計,做品牌不一定需要花大錢打廣告,而是擁有多種方法和機會,品牌思維用來指導企業的管理與經營,不僅僅局限與對外傳播,也在于對內傳播。同時,品牌的方向定義也不要經常變動,堅持對的方向做重復做對的事,就是最好的品牌策略。企業的成功一定要靠品牌?不少人可能會疑惑,許多企業并沒有在品牌宣傳上投入太多,或者像開篇說的那樣投放一些洗腦廣告、聚焦用戶增長,看上去照樣過得不錯。那是不是企業的成功一定要靠品牌?不做品牌企業難道就會死嗎?這個問題其實是許多人存在的思維誤區,而且把“增長”與“品牌”相互對立起來了,同時也把“簡單粗暴的廣告”與品牌對立起來了。事實上,企業的“增長”可能只是品牌價值的一個維度上的外在表現,也可能只是“流量增長”而已。
在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在過去數十年中,品牌營銷發生了哪些變化。品牌營銷本身在不斷進化*,且分為了四個階段:
品牌1.0——功能營銷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市場營銷概念已經逐漸成型,在這個時期中,企業面向的僅僅是消費者,企業的需求是銷量,因此對外傳播的內容中講述的僅僅是產品功能特性。
品牌2.0——體驗營銷階段20世紀90年代,品牌營銷開始注重用戶體驗,這個時期市場上品牌競爭變激烈,品牌廣告會開始使用用戶證言、用戶場景表達滿意度,也越來越在意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傳播。
品牌3.0——價值觀營銷階段21世紀后,互聯網的普及開始改變了整個社會環境,品牌營銷開始注重社會責任與社交化傳播,品牌對外傳播的往往是價值觀、生活態度,傳播模式也變為與用戶共創內容、用戶參與。
品牌4.0——個體營銷階段從2010年左右起,新媒體逐漸成為用戶的信息獲取方式,每個個體都能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營銷更加聚焦在個人能力的價值上,如今的網紅、KOL、KOC都是個體傳播能量崛起的體現。我們往往認為這四個階段是相繼交替產生的,但事實上,它們是彼此共存的,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可能同時需要考慮品牌1.0的功能賣點打法和品牌4.0的個體營銷打法,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依舊在今天也能看到簡單粗暴的叫賣式廣告依然有效。那么企業具體應該采用哪種營銷方式才最匹配自身需求?這就要看企業本身所處的品牌建設階段。
從“流量增長”到“品牌增長”
—
在當下營銷4.0的個體價值時代,傳統企業的“營銷增長”模型變得低效,而品牌社群管理的價值在不斷凸顯,這也是企業在新時代環境下的一節必修課。傳統的“營銷增長”是通過營銷本身去驅動業務轉化,思路是通過大規模的投放觸達潛在用戶,再通過一系列的漏斗轉化機制,層層篩選精準用戶。但這種傳統營銷思維是一種“除法模式”,不斷需要高觸達、高轉化率才能實現高用戶數增長。但在今天媒介碎片化而個體傳播力量崛起,企業需要通過品牌社群管理以實現“品牌增長”。在“品牌增長”的驅動下,企業需要經營自身的品牌粉絲,然后通過核心用戶/品牌忠誠粉絲的運營實現影響力的對外擴散,不斷觸達更多的潛在用戶,實現社交聲量的波紋化擴散。在這種“品牌增長”導向上,企業的用戶增長及品牌影響力將呈現“乘法模式”,大大提高傳播效率。
在“品牌增長”模型下,管理品牌社群變得尤其重要,品牌社群同時需要對內管理及對外管理:
從品牌社群對內管理上講,品牌需要把自身一線工作者率先變成品牌的號召者,對內凝聚共識,激勵同仁產生行動,對外通過持續發聲在外部平臺構建個人及品牌影響力,從而覆蓋更多的品牌粉絲及品牌跟隨著;從品牌社群的對外管理上講,品牌需要抓住核心用戶進行精細化運營,激活核心用戶/KOC的分享積極性,與其參與共創傳播內容,從而拉入更多目標用戶及品牌跟隨者。從“營銷增長”到“品牌增長”是當今環境下企業營銷必須要有的思路轉變,也讓企業的營銷模型更加高效,助力企業邁向偉大品牌之路。